日前,捷途汽车对旗下插电式混动车型:捷途盛达i-DM的电池组进行了浸泡、跌落、挤压、燃烧等四项“炼狱测试”。测试标准超过国标数倍,但仍未触及电池安全的极限。事实证明了安全、可靠、优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安全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2022年,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数据。仅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就发生640起火灾,同比上升32%,平均每天7起以上。
相比于热衷于炒作,素有“技术奇瑞”之称的奇瑞控股集团在研发方面一直“脚踏实地”。早在2003年,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第一代发动机就已经下线。之后的20年,捷途汽车敢于做出“10年100万公里”的承诺,可见其对品质的自信。
如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出现。为了向世界证明其品质和可靠性,捷途汽车进行了此次公开测试。
测试1: 24小时车辆浸泡。
测试是模拟车辆遇到暴雨或积水的极端情况。国标是浸泡30分钟。在日常用车场景下,假设下了一整夜的雨,车子整夜停在户外,电池组浸泡时间几乎不会少于12小时。该测试直接加倍,将捷途盛达i-DM浸入水中,并将电池组浸泡24小时。
测试是将车辆吊入一个大水箱,然后在400 mm的水位放水——这是保证电池组完全浸湿的水位。其实这项测试的特别之处在于,类似的电池安全测试通常只针对电池组,但这项测试将电池组与整车连接,处于启动状态,测试条件更加严格,更贴近实际用车场景。
在24小时的浸泡过程中,电池组没有失去对短路热的控制。24小时后,车辆吊出,然后启动车辆进行行驶测试,一切正常。
、
同时,还测量了电池组的绝缘电阻——用于检查是否存在漏电——结果为120兆欧。途达盛i-DM电池组最大工作电压为413伏,换算成29万欧姆/伏,远远大于国标要求的500欧姆/伏,足以证明用电设备和电路的安全性。即使在罕见的暴雨中,也不用担心漏水。
测试2: 10米电池跌落。
用吊车吊起捷途盛达i-DM的电池组,在10米的高度自由下落,相当于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面。国家标准是1m,也就是说这个测试的难度是国家标准的10倍。
该测试用于模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底盘受到剧烈冲击时的性能,如底部。
在测试中,电池的整体包装结构无明显损坏,无电解液泄漏、着火、爆炸等现象。,说明在强烈冲击下安全性能依然稳定。
测试3: 200 kN电池挤压。
该测试用于观察电池在车辆碰撞和挤压情况下的安全性能。测试时,向“Y”方向按压电池组,以模拟车辆侧面受到严重撞击。
挤压试验的国家标准是100 kN,这次试验将挤压力提高到200 kN。相当于20吨重量的重力,就像电池被两辆满载的渣土车撞击。
测试后,电池组表面仅轻微变形,无冒烟、着火等现象,说明电池组外壳防护性能良好,能抵御强物理入侵。
测试4: 230秒电池着火。
烧电池,以便观察车辆遇到火灾时电池组的保护状态和电池的热负荷。
电池燃烧的国家标准是:间接燃烧60秒,直接燃烧70秒,共计130秒。该测试升级为直接燃烧230秒。不仅超过国标整整100秒,而且全程不需要间接和直接燃烧,比国标更严格。
土大生i-DM的电池组在1100摄氏度的火焰中也没有失控。如此优异的性能,一是因为强大的隔热效果,避免了更多的热量传递到电芯。第二,电池组在高温下可以快速泄压,从而延长热失控的时间。
最后的结论:历经四大折磨,表现依旧坚定。
经过四次远超国家标准的折磨,捷途盛达i-DM不负众望,但依然没有触及电池安全的极限。通过一次次的极限挑战,刷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天花板。
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原生开发的优越性功不可没。
该车诞生于昆仑Smart Mix平台,具有一系列系统性、结构性的先天优势。特别是电池的安全性,在R&D赛段得到了精心的处理,从电池的结构包装到智能温控热管理系统,都各司其职,为安全保驾护航。可见捷途汽车在电池开发标准和技术研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这个测试充分证明了混血儿还是原生的。作为中国本土智能混动SUV的开创者,捷途盛达i-DM推出了闪电01和闪电02两款车型,指导价为14.9-16.99万元。它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战斗机甲的外观,极简科技的内饰,越级动力的体验,无忧续航,无与伦比的电池安全性能,展现了强劲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