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还能卖得好吗?

最近和几个日系品牌经销商的朋友聊天,发现他们除了感觉现在大环境不好,卖车“压力大”之外,还面临另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就是只有一两款PHEV插电混动车型特别难卖。再看那些新品牌,即使开出超低的“跳楼价”,感兴趣的买家还是寥寥无几。

说实话,虽然我知道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大多供不应求,但是很难想象这些一线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会遇到放下身段被冷落的尴尬局面。

合资车还能卖得好吗?

 

 

不看还真不知道。我一看就震惊了。

我查了一下乘联会公布的数据,发现今年11月,主流合资品牌(不含豪华品牌)的零售额竟然同比下降了30.6%,但最不可思议的是,豪华品牌同比增长15.1%,自主品牌同比增长4.7%。

因此,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仅为32.5%。要知道,两年前,他们的市场份额从未低于51%。

主流合资品牌卖车难似乎已经不是个别经销商的现象了。

 

 

 

纯燃油车被新能源车抢了市场份额,这应该不会让大家感到意外,但最奇怪的是,PHEV/增程式电动车的市场在这半年里增长迅速。今年1-11月,PHEV(含增程式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167%,是纯电动车的两倍。但是为什么合资品牌的PHEV还是卖不出去?

我粗略梳理了本田、丰田、大众旗下的几个主流合资品牌PHEV车型今年的保险数据,发现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可以看到,在本田和丰田这两个日系品牌的6款插电式车型中,只有东风本田CR-V锐界混动e+能保持在500台以上,但月均保额也从上半年的800台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600台以下。至于其他车型,月销量已经跌破300辆。

 

 

 

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作为同平台的兄弟车型,虽然价格和终端优惠幅度相差不大,但本田CR-V、丰田RAV4、卡罗拉的插电版销量明显好于郝颖、韦兰达、雷凌。

到底是主机厂重视程度不同,还是消费者更在意“原味”?

相比之下,大众的情况似乎相对好一些。帕萨特PHEV销量基本稳定在1000辆以上,途观L PHEV也波动不大。迈腾GTE和谭跃GTE的销量与上汽大众的兄弟车型相差不远。

 

 

 

从数字上看,大众品牌的4辆phev最近的月销量已经达到了“田亮”6辆phev总销量的两倍左右。

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日系品牌深思。即便如此,与今年PHEV的“大爆炸”相比,这些合资品牌的PHEV车型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萎缩。

不过,在整理了几款BBA PHEV车型的销售数据后,我发现豪华品牌的插电式车型似乎卖得更好。尤其是奔驰E级和宝马5系的PHEV版,月险双双过千,真的是出乎意料。

 

 

 

综合所有数据,我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合资品牌的PHEV一直卖得不好了。

第一,合资品牌的混动车型定价起点过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我在列举丰田和大众的指导价时可以看到,最便宜的卡罗拉和雷凌双擎E+的起步价早已超过20万元,而本田和丰田插电式SUV的入门门槛也达到了25万元。

仅此一点就劝阻了无数人。毕竟大部分人在选车之前可能都不知道。真正的终端价格只有指导价的7折左右。这些汽车比他们想象的要便宜得多。

 

 

 

所以我相信绝大多数购车预算在20万以上的消费者,即使不选择纯电动车,也不会考虑卡罗拉/雷凌插电混动版。毕竟20-25万的预算,如果不考虑那张绿卡,足够买雅阁和凯美瑞的混动版了;你甚至可以咬咬牙触摸到BBA的入门模型。

25万元以上的SUV市场,选择更多,已经到了新势力品牌的势力范围。以25.98万元起的M5为例。月销量稳定在万辆以上,远超本田、丰田、大众几款插电式SUV月销量的总和。

相反,就BBA和其他豪华品牌的插电式车型而言,它们只是燃油版的“替代品”。也就是说,他们的潜在消费者是打算购买这些传统奢侈品牌的人群,他们更看重品牌。插电式机型可以上绿卡,添加或者更换都没有门槛。实际成交价甚至低于同配置的燃油版。为什么不呢?

 

 

 

第二,PHEV已经进入2.0时代,但是合资品牌的插电混动车型还停留在1.0。

我认为这是最致命的。其实不管是新势力的理想,问天,兰秀等。、或者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中国品牌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插电混动、增程式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1.0时代的“更省油的燃油车”升级到2.0时代的“没有续航焦虑的电动车”。

最标志性的能力就是纯电续航和快充。

本田、丰田、大众这些插电式混动车型依然没有达到最大纯电续航100公里,不具备快充能力。换句话说,它们本质上还是一款省油的车。对于没有绿卡需求的人来说,无论多省油,省下来的油费都远不及汽车多出来的价格。

 

 

 

简单来说就是很不划算。

所以,如果不是塔米和大众的死忠粉丝,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转向同价位的中国品牌和新势力车型,它们在续航和智能方面会有明显的优势。

至关重要的是,中国全新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设计和做工远非如此。

第三,20万元以下是刚需插电车型的主战场。

其实我一直认为新能源车应该取代纯燃油车。无论是插电式还是纯电动汽车,主力还是会来自20万元以下的细分市场。从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的插电式车型销量分布可以看出这个趋势。毕竟大家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负担能力永远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定价过高的合资品牌PHEV无疑相当于自愿放弃市场。中国品牌已经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断推出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车来替代老旧的纯燃油车,但这是合资品牌最难的。

 

 

一方面,这些外资品牌已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加速纯电动汽车的开发上,短期内可能没有精力重新开发被视为“过渡产品”的全新插电式车型。另一方面,出于成本和原有价格体系的考虑,不可能直接将指导价打7折。

而且依靠优惠促销方式对销量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有限,消费者对这种套路越来越不敏感。所以,据我观察,主流合资品牌在混改市场基本已经被边缘化,只希望新推出的纯电动车能尽快接过担子。

毫无疑问,纯电动汽车当然是未来的趋势,但在未来三到五年的“过渡期”,许多合资品牌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我们做什么呢

降价会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吗?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24日 下午10:45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25日 下午7:4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